- 关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伏硅片多线项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
- 九州一轨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 普莱得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 亚洲bet356体育自动化包括哪些专业 自动化类专业有什么
联系人: 张生
手机: 13800000000
电话: 400-123-4567
邮箱: admin@bet356体育在线(亚洲版)官方网站-欢迎莅临Welcome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bet356体育在线(亚洲版)官方网站
九州一轨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九州一轨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九州一轨是轨道交通声学研究探索者,围绕“声音解构”的战略思路,深入解析声音的物理属性和信息属性,坚持声学这一基础学科在轨道交通、建筑、隧道等运用场景的研发创新。
围绕声音的两大属性,公司打造了“一核三新”的业务布局,包括解析声音物理属性,运用全序列减振降噪产品治理有害声音的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振动污染防治业务、TOD上盖噪声与振动专项精准防治一体化服务模式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减振降噪业务;运用声音信息属性,以声纹信息在线监测为基础,以智慧运维管理系统为数字平台,捕捉声纹信息,积累数据资产,评价声源结构实时状态,以实现病害精确治理和轮轨状态保持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及市域郊铁路,TOD上盖开发项目(轨道结构、建筑结构及设备结构),工业及民用建筑等领域提供钢弹簧浮置道床减振系统、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隔离式高弹性减振垫、聚氨酯减振垫等噪声振动物理防治手段;同时针对城轨新建线路和既有线路开展智慧运维和病害治理、轮轨状态监测的研究、开发和专业服务。
1)钢弹簧浮置道床减振系统: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特殊等级(液体阻尼)和高等级(固体阻尼)的轨道减振降噪工程。按照适用速度可分为应用于地铁、轻轨(车速不超过100km/h)的中低速制式浮置板隔振器和应用于市域(郊)铁路(最高车速100-200km/h)的高速制式浮置板隔振器。
2)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区别于现浇浮置减振道床,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在施工现场之外的工厂预先生产混凝土轨道板,整板运抵项目现场后,采用铺板机快速铺设,开启了“环保、绿色、高效、低碳”建造高质量、高效率、高性能的隔振轨道工程模式,大幅度提升了轨道工程预制装配化率,提高了隔振轨道的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不仅节约了劳动力成本、而且减少了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获得中环协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
轨道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依托“一个系统,两项智能”(一套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算法池、一套智能化检测装备和生产管理装备)的技术路线,以“一张图”为信息载体,提供轨道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的追溯,建立可视化的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一维、二维与多媒体信息等联动,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可视化呈现,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维修决策模型库,提供数据驱动的辅助维修决策,以实现轨道运维的基础数据管理、智能检测集成、设备状态质量分析、运维生产闭环管理等目标。
轮轨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搭载分布式采集设备、无线式传输系统和云端式存储服务,搭载轨道状态、车辆状态和轨旁敏感点状态等三大模块,针对轨道声源(振源)结构的声纹信息进行实时在线采集、监测,形成噪声振动数据库,以实现运维、环保、安全和评价四大功能:
A、运维功能:深度挖掘轮轨声纹数据,识别波磨轨道病害和车辆状态,指导轨道工务与车辆维保,提高运维效率降低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B、环保功能:基于新噪声法,获得真实准确的轮轨、车辆、轨旁的噪声振动监测数据,进行振动对标分析,区分责任主体,以破解轨道噪音投诉问题。
车载振动智能检测仪是轨道动态不平顺病害检测设备,检测分析内容包括:车体振动加速度局部超限分析与晃车原因诊断、车辆运行平稳性分析、车厢内噪声检测分析与极值噪声原因诊断、车厢内噪声与振动数据综合分析。
该设备可固定在运营车辆上,也可作为添乘设备移动使用。该检测仪测量列车运行中的振动加速度,并基于空间分析方法、大数据技术与世界领先的模型算法,构建了“智慧大脑”,能够准确定位轨道晃车病害的里程位置,使管理者实时准确掌握轨道质量状态及其发展趋势。
可动态采集轨道全断面图象数据,提供扣件异常检测、钢轨表面擦伤检测、钢轨波磨检测、道床/轨枕裂纹破损检测等。通过基于图像识别的地铁移动检测自主定位方法,自动建立“里程”、“轨枕编码”的相互映射关系,实现地铁轨道巡检的自主定位。
智能数据一体机可集声纹信号采集、处理、传输及存储于一体,通过24位高精度、可支持51.2kHz采样的多通道采集设备采集感知信号,通过内嵌边缘端算法实现数据实时处理,通过4G/5G网络进行数据的实时传输,噪声振动测量事件误报率低于0.01%,极大地提升了监测效率和质量。
截至2022年底,中国地区共有5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交通”)运营线公里。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相关统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虽增速有所放缓,但增量可观,整体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十四五”后三年城轨交通仍处于比较稳定的快速发展期,根据现有数据推算,“十四五”期末城轨交通运营线公里,运营城市有望超过60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持续扩大,在公共交通中发挥的骨干作用依旧明显。
同时,截至2022年底,中国地区共有51个城市有城轨交通项目在建,线公里,在建线条,整体在建规模稳中有升,其有25个城市的在建城轨交通线公里,中心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持续发力。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而“站城一体化”大趋势下智慧城轨建设是交通强国建设的战略突破口,是城轨交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贯彻交通强国战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迎来了智慧地铁建设新时代,将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智慧化技术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使其建设与运营管理更加高效,在提高其运营、维护、安全和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而智能化巡检和综合监控技术的应用是当前行业安全保障智能化、智慧化的主要体现。截止目前,各主要大型地铁建设城市都展开了智慧地铁规划论证建设,编制发展纲要和标准,制定行动计划,部分城市确定了试点线路,开展智慧地铁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如北京地铁M11线号线号线等。全国城轨新建线路和既有线路的智慧化运营维保任务艰巨,为智能监测、分析系统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
2022年,我国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但局部噪声投诉举报持续居高。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各渠道各部门合计受理的噪声投诉举报约450.3万件;生态环境部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网络渠道)共接到公众投诉举报25.4万余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生态环境污染投诉举报的59.9%,排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1位,首次超越了大气污染投诉量,噪声污染成为环境领域集中投诉的热点和焦点,噪声污染评估和治理工程也再次成为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热点。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保护和改善声环境质量,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大噪声污染防治力度。2022年6月,《噪声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出台进一步健全了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成为党的以来修订的又一部重要生态环境保律;2023年1月,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5个部门和单位编制完成《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形成针对噪声污染防治的一套立法+行动组合拳,为国内噪声污染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及行动纲领,噪声防控技术和设备将逐渐进入系列化和配套化阶段。其后,《汕头市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作为《噪声法》实施后第一个地方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发布实施;上海、重庆、广州、潍坊、平顶山、柳州等城市通过修订环境保护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噪声法》;福州、厦门、珠海等17个城市印发了《噪声法》部分条款部门工作职责清单,明确了各部门噪声污染防治职责分工和执法责任。
本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技术申请5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专利授权8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6项、外观专利1项。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专利120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98项,外观专利1项。
2023年上半年,围绕“致力于成为声音解构者”的战略布局,公司在对主营业务结构进行优化的同时,积极培育打磨公司新的业务成长曲线。为增强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除深耕城轨新建线路的减振降噪防治业务外,公司积极扩展城轨既有线路的智慧运维和轮轨监测业务,为公司下一阶段发展提供强劲动能。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30.84万元,同比增长135.40%;实现归母净利润-891.87万元,同比增长928.26万元。
公司借助在该领域科研与工程实践中已经形成的先发优势,完善产品序列的同时加速业务拓展。报告期内,公司钢弹簧浮置板的市场中标率稳居行业前列,按照中标项目里程统计的全国中标率为38.86%,其中广州市场占有率达87.17%,郑州市场占有率为51.34%。此外,在基础材料物理防治方面,橡胶减振垫分别中标北京、天津等城轨和市域(郊)铁路段工程,聚氨酯减振垫中标天津地铁正线、城轨智慧运维与病害综合治理
公司紧抓智慧轨道交通建设机遇,先行投入,以多年积累的监测数据和轨道运维技术为基础,开展了城轨基础设施智慧运维综合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和专业化维保业务,截至2023年6月末,智慧运维与病害综合治理业务在手订单额为1.86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轨道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已在郑州、绍兴、兰州、杭州、北京、天津等6个城市17条城轨线路开展工作。随着郑州项目的顺利验收,在郑州地铁实现全线号线号线号线号线)的实施应用,建设了线网级轨道智能运维监控中心,主要履行应急监控指挥、生产调度指挥等。同时,在轨道智慧运维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公司自主研发的桥隧基础数据管理信息子系统已同步应用在郑州地铁、绍兴地铁、兰州地铁和天津地铁。
报告期内,公司重视数字化发展进程,自主研发的“轮轨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基于轨道动力学、电子工程学、信号分析学、信息技术学等前沿交叉学科,形成了智能数据一体机和服务平台系统,可实现城轨线路噪声振动实时监测,快速分析和预警报警,评价减振轨道的性能状态,辅助轨道工务和车辆异常状态的识别,该系统已应用在北京、郑州、兰州等城市的多条线路,部署轨道监测断面近40个。
同时,为完善“轮轨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的评估分析体系,公司完成了“车载振动智能检测仪”的研发工作,该检测仪可持续为城轨轨道动态不平顺提供检测分析专项服务。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已为北京、上海、郑州和绍兴等地的近20条地铁线路累计提供了百余次轨道动态不平顺检测分析专项服务。检测服务内容包括:车体振动加速度局部超限分析与晃车原因诊断;车辆运行平稳性分析;车厢内噪声检测分析与极值噪声原因诊断;车厢内噪声与振动数据综合分析等。
此外,公司一直重视基础材料的研发创新,上半年完成了建筑隔振用聚氨酯减振垫的研发工作,完成了两款分别用于建筑物基底和侧墙隔振用的聚氨酯减振垫基础配方研发及样件制备,并取得相应的第三方检测报告2份,申报专利1项。同时,为加快各场景聚氨酯减振垫的投产和推广速度,公司于2023年3月开始筹建广州生产基地,预计2023年第四季度投产,该生产基地的建成将有利于增加公司产能和竞争力,同时协同公司在大湾区的深耕发展。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共有213名员工,其中正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3人、正高级会计师1人、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44人、初级职称11人;博士5人(其中博士后3人),硕士32人,包括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优秀人才。技术团队专业涵盖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环境工程、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工程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3个专业,逐步形成了一支跨专业、高水平、多元融合的技术队伍。
同时,报告期内公司制定了符合市场化特点及满足经营需要的组织架构调整方案,在资源配置、职务晋升等方面重点向业务部门倾斜,有机整合原技术研发部门重新组成了声纹信息研究院,贯彻落实公司“声音解构”的战略目标。积极进行人才队伍建设,参加房山区聚源人才计划,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选拔等,并与股东单位联合培养博士后人才。持续贯彻企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培训开发不断提升各层级人员综合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开展员工内部轮岗调配,盘活员工存量,助推公司业务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品牌建设力度,积极参与行业技术交流活动,助力品牌知名度提升。公司受邀参加2023年第四届中国建筑声学产业发展峰会,作题为《低碳提升品质·声学改变生活》的大会报告;受邀出席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举办的“第十七届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受邀参加广州大湾区轨道交通论坛暨展会“以TOD促进大湾区城市协同发展”分论坛,作《基于环境友好的TOD高质量发展》的大会报告。
公司始终注重声学领域技术创新,总工程师、技术带头人等核心技术人员受到行业认可,展现公司行业引领地位。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总工程师邵斌先生受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声学学会监事长、北京环境物理研究会理事、科技部科技创新基金和国家重点专项评审专家。
公司的核心技术由公司技术研发队伍开发并掌握,不依赖任何单一的核心技术人员,公司通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等多种手段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严密的技术管理制度。但如果公司因核心技术相关信息管理不善导致核心技术出现泄密的情形,将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科研底蕴,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是公司产品和服务保持技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的持续发展,对高精尖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加剧。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公司制定了富有竞争力的研发技术人员薪酬体系,并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技术人员的归属感,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保持稳定,但仍不能保证不发生因竞争对手高薪招揽及其他原因导致核心人员流失的风险。若公司未来不能在薪酬、福利等方面持续提供具备竞争力的待遇和激励机制,将导致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研发实力及技术领先优势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地应用到轨道交通建设隔振降噪领域,公司需要不断地加大研发投入,拓宽研究领域,以满足行业对更高技术的需求。如果行业内竞争对手形成重大的技术突破或实现革新性技术研发,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可能将处于被动地位,公司未来发展将受到不利影响。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可能会逐步增加,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压力较大。公司主要原材料钢材的采购付款模式一般为款到发货,弹簧等其他原材料的付款周期一般在3-6月,而销售回款周期较长,采购付款与销售回款存在时间差,导致公司资金流动性压力较大,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公司客户相对集中,若公司客户经营状况和资信情况发生恶化,可能引发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流动性风险。
随着行业技术水平进步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等,未来如果公司不能保持产品的持续创新,公司可能面临毛利率下降的风险。公司加强在新业务领域的市场开拓、新产品及新技术研发、工艺创新、公司内部信息系统管理及流程整合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降本增效,确保公司生产经营稳定持续。
公司业务收入中来自最终业主方的收入占比较高。公司的相关业务均通过招投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价格公允,但如果于最终业主项目减少或者公司中标业务减少,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主要产品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振系统、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公司主营业务对轨道交通行业的依赖程度较高,虽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仍将获得良好发展,但行业整体受国家产业规划、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区域发展程度以及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果未来各级政府缩减轨道交通领域的投资规模或采用特殊等级或高等级减振降噪措施的里程减少,可能导致公司在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领域的市场空间出现饱和的风险,对公司未来业绩增长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轨道交通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使得产业链具有较强的自上而下的政策传导性,如果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导向波动,或政府缩减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噪声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法规的实施与颁布,为国内噪声污染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及行动纲领,噪声防控技术和设备将逐渐进入系列化和配套化阶段,但后续实施力度和各地区的政策推进进度的不确定性,可能会给行业的发展以及公司业务的增长速度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公司为推动“阻尼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振系统”科技成果转化、打破外资公司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领域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而设立,在轨道交通特殊等级减振降噪措施领域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相关专利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振技术持续迭代创新,开发的“统一内置”预制浮置隔振轨道和高速钢弹簧浮置板轨道获得市场认可,促进了城轨振动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同时,公司凭借扎实的噪声污染防治科研能力和技术底蕴,采取多样化、全序列产品策略,产品种类覆盖轨道、建筑、桥梁、隧道、设备等多场景全维度减振降噪需求,可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2023年上半年度,公司继续保持研发投入,报告期研发费用11,507,898.3元,同比增长9.5%,占营业收入的10.63%。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共拥有专利120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98项,外观专利1项,报告期内获得专利授权8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6项、外观专利1项。
公司自成立以来,致力于研究环境声学和噪声控制技术,利用声音的物理属性和信息属性,在轨道交通领域创新性研发多种噪声防治技术手段和有效声纹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公司将声纹信息的运用贯穿城轨工程全过程一体化统筹管控,从环评阶段开始运用噪声振动工程数据库和高精度数值仿真预测,到设计阶段涉及的噪声振动控制专项服务,再到建设阶段的全序列噪声防治技术手段,最后运维阶段承载智慧交通属性的“轮轨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和“轨道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
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上述两套系统已在北京、郑州、绍兴、杭州等全国7个城市的40余条城轨线路提供智慧运维服务和轮轨状态在线监测服务,获取大量的城轨噪声振动数据,持续的数据积累将激发公司城轨声纹信息的探究和研发能力,并赋能轨道噪声和病害的物理防治工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
公司自科研院所孵化而来,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国家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由一群怀揣“科技兴邦”的科技工作者筹备资金合资共建而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研发团队及销售团队核心人员多为公司股东。其后,秉承着科技交通、声音解构的创新理念,公司陆续引入产业资本和创投基金,将国有资本的雄厚优势和创投基金的灵活机制完美结合,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三会运作方式,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能力,提升外部市场开拓能力。同时,在公司上市发行阶段,公司核心高管及员工通过参与战略配售的形式,共计获配金额3920.40万元,获配股数占本次发行数量的比例为5.97%,彰显对公司持续发展能力的信心。
公司在北京房山建有智能化制造中心,购进机械手等高自动化、高精度生产设备配以国内的数控激光切割机等高精尖设备,实现精准生产、智能排序、产品定制等智能化柔性生产要求,推动生产制造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快交货周期发展。同时,为降低综合制造成本,公司收回大部分委外加工工序,在保证生产安全和质量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闭环生产效率,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标。此外,公司生产制造中心顺应信息数字化时代要求,搭建了ERP、MES、OA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对成产过程中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集中管理和监控,实现全体生产人员数据化操作模式,严把产品质量关。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4.32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不佳,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长期投资价值一般。
限售解禁:解禁6153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40.94%,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60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40%,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187.9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1.25%,股份类型:首发战略配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288.7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1.92%,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首发战略配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4994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33.23%,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首发战略配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